详解疱疹性咽峡炎谈谈上呼吸道感染一
2017-4-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小儿疱疹性咽峡炎(pediatricherpangin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亦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黏膜亦可发生疱疹。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但不是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病因
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这类病毒传播极快,人体出现的反应强烈,首先是高热,接着咽部出现红点、小泡。病毒一来就会高烧,烧到39℃、40℃,有的家长会发现孩子上午状态还很好,下午便开始无精打采,突然就发起高烧,直到发热停止后,小泡出现破溃。
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咽痛、烦躁不安、流涎、厌食、呕吐、全身不适、吞咽困难,精神萎靡和惊厥等。此病如单独发生,常无全身症状,婴幼儿常表现为进食时哭吵、不愿进食。
2.体征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数十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表面覆有淡黄色或白色假膜。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可有颌下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病程为1周左右。
治疗
告诉患儿家长该病的治疗的目的,防止交叉感染及并发症。注意休息、居室通风、多饮水、流质饮食。
治疗原则:多饮水、积极退热、维持体液平衡、对症减轻局部痛苦
抗感染治疗(1)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部分中药制剂如双黄连、板蓝根、清咽冲剂等清热解毒药品也有一定的抗病毒疗效。(2)抗菌药物:本病为病毒感染,一般不用抗菌药物。
对症治疗(1)积极退热。(2)发生热性惊厥者可予镇静、止惊等处理。(3)咽痛可含服咽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