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七个问题
2018-9-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站在专业立场
讲述通俗中医
这是书生第篇原创文章
年的三伏
头 伏:年7月12日-年7月21日
中 伏:年7月22日—年7月31日
闰中伏:年8月01日—年8月10日
末 伏:年8月11日-年8月20日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哈哈
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原因
白
1
茆医生告诉你
认识三伏天
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庚日属金,与肺相合,为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好节气,用辛温祛痰、温经走窜、益气固表药物治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中医理论讲的是阴阳五行,“天人一体”。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
认识冬病夏治
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得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
另一个方面,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β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冬病夏治
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追溯到《黄帝内经》
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未病先防“理论,运用子午流注时间治疗学的理论,通过药物、针刺、艾灸作用于穴位或中药内服以调和五脏六腑之气。振阳祛邪,益气固表,利气豁痰为主。同时医生可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辨证选穴,辨证选药,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它不仅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还反映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健康理念。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冬病夏治
注意啥?
注意综合调养
治疗期间,更应注意夏季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进行综合调养。
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的用电扇微风吹吹。
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还需要注意
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个别病人有时局部起小水泡,一般不需处理,但应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切勿抓破水泡以防感染,医院门诊随诊,而不是自己在家自行处理。
贴药后当禁食生冷、肥甘、厚味、海鲜及辛辣刺激之品。
还要注意的是饮食,贴敷的当天最好不要吃冷饮以及冰镇的食品,其他饮食与平时一样。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的吸干穴位上的水。如果贴敷部位出现水泡了,尽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扎,可到治疗科室进行相应的治疗,穿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3-5天就会痊愈。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另外冬病夏治是防治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
冬病夏治适宜人群
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骨关节炎;小儿疾病,如小儿哮喘、变应性咳嗽、鼻炎;其他如过敏性鼻咽炎、慢性咽炎以及肩周炎、胃寒病、腰腿疼痛、中风后遗症等一些冬季易发病或病情容易加重的人群。
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中药穴位贴敷、艾灸、拔火罐、针刺、理疗、按摩、运用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饮片煎服、颗粒剂冲服、膏方内服、中药泡足、食疗)等几种方法。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其中又以穴位敷贴配合中药内服和食疗,冬病夏治的疗效最佳。
贴敷时间
冬病夏治药物传统的贴敷时间一般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时期(也不是刻板的);三次为一个疗程,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3年;每次间隔7—10天左右。
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但是,我们的实践证明只要是在夏季使用贴敷治疗,都是有效的。疗效最好的是每隔1~2天一次,7~1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3年。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赞赏